编者按:建设“全域创新策源地”,人才是核心。在余杭这片创新热土上,活跃着数以万计的创新创业“新四军”——海归系、阿里系、高校系和浙商系。他们来自全球各地,相聚余杭,用激情书写着自己的年华,也用创新彰显着中国新力量。
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余杭‘新四军’”系列报道,讲述余杭创新体系背后的创新创业故事。
6月初,中翰盛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翰盛泰”)研发的“Jet-iStar1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血清淀粉样蛋白A测定试剂盒”获得了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有了它们,结合浙江首个体外诊断类创新医疗器械‘肝素结合蛋白测定试剂盒’,我们形成了完整的感染类疾病快速检测产品线。”一见面,中翰盛泰董事长周旭一就跟记者分享喜悦,“这是我们连续8年持续高研发投入的成果!”
如果从下海经商的1997年算起,周旭一的创业之路已经走了22年。这22年中,从代理销售到自主研发、从跟随到并行再力图超越,周旭一从一个医疗器械的“门外汉”成长为业内佼佼者。
“门外汉”闯入医疗器械领域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96年底。这时候的周旭一大学毕业没多久,有着一份旁人羡慕的体面工作——浙江省级部门的一名公务员。然而,他却决定辞职,和朋友们一起下海经商。
“那个时候,选择余地大,不管哪个领域,只要认真干都有机会。”学化工机械出身的周旭一,跟着朋友们一头扎进了医疗器械领域做起了代理销售。“当时对这块不了解,可以说是‘门外汉’。”
这不仅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也将这位“门外汉”变成了医疗器械领域的专家。
为何会从代理销售转而走上自主研发之路?
周旭一坦言,对医疗器械领域越了解,就越懂得其自主研发的周期长、投入大,很多时候都是“十年磨一剑”。“这跟个人情怀、时代趋势都有关吧。”
他告诉记者,2008年左右,国内市场60%以上的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都是进口的。“国家政策开始鼓励创新,鼓励用国产产品替代进口,这是时代发展趋势。作为时代洪流中的个人,我希望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且这也是老百姓需要的。”
就这样,周旭一和中翰盛泰都开始了转型升级——2010年,中翰盛泰成立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走上医学体外诊断产品的自主研发之路。
力图打破国际技术垄断
如今的中翰盛泰,已是一家构建了医学体外诊断产品全产业链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产业涵盖医学体外诊断原材料开发,诊断仪器/试剂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及科技孵化,分子诊断第三方检验和生物信息技术服务,第三方医疗器械冷链物流等领域。
不过,最令周旭一激动的,是一个名为“新型纳米微球编码技术的液相芯片检测仪器和临床多指标诊断试剂的开发应用”的项目(以下简称“NFL项目”)。
这个项目牛在哪儿?
“以日常的医学检验为例,过去要抽几管血,经历几小时或者数天才能检查完成的项目,应用NFL技术,可以使用更少的样本,在更短的时间内检测更多指标,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测提供更精准的检测、判断及治疗指导。”周旭一介绍,作为一项平台型原创技术,可以应用于医学体外检测、医学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司法鉴定、食品检验、环境监测、宠物检验等其他领域。
这一项目,是中翰盛泰与上海交大合作的,技术来源于双方共同设立的中翰盛泰—上海交大联合实验室的产学研医一体化成果。自2013年起,中翰盛泰就持续投入研发,历时近5年,终于在2018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周旭一告诉记者,体外诊断领域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基本被国外垄断,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NFL平台型技术的产业化,可以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的现状。“这就是这个项目的含金量所在!”
孵化更多的“中翰盛泰”
在中翰盛泰的园区内,有一个名为“医智汇创新工场”的地方,这是中翰盛泰运营的孵化器。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上下游产业的集聚。我们刚来的时候,周边没有相关企业,那我们就自己孵化。”周旭一说。
2013年7月,医智汇创新工场成立,是专注于医学体外诊断领域,以生物信息技术与个体化诊疗技术为主导产业的产品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孵化平台。2017年,该孵化平台被认定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园”。
园区中不乏“明星”企业。比如,专注于肿瘤RNA分子诊断技术的可帮基因、聚焦于核心生物原材料开发的博茵生物和主攻遗传病基因诊断产品与服务的中翰金诺等。
“我们已经类似孵化了60家企业,其中12家已经‘毕业’,到了孵化器外发展。”在周旭一看来,孵化更多的“中翰盛泰”,也是他的使命之一。